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发布日期:2025-04-01 来源:

 

今年以来,全市就业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的工作要求,围绕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积极实施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着力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就业创业环境,以就业促增收,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稳定。一季度,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0.93万人,超时序进度6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0.2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万人的27%。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1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0.41万人的26.82%。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新增创业担保贷款发放4924.8万元,超时序进度7.83个百分点,各项就业指标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一、稳企稳岗多举措,市场主体活力足

一是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持续落实失业保险阶段性降费率、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打好就业政策落实“组合拳”,不断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促进并重,强化政策激励经营主体吸纳就业,大力实施“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政策兑现方式,及时兑现吸纳就业奖补、社保补贴、就业见习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稳定和扩大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兑现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211.59万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43.72万元。二是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针对市内重点产业、各类重点群体,全市就业部门充分挖掘生产制造、文化旅游、酒店餐饮、家政维修等务工人员就业集中领域岗位,深入丽锦鞋业、四川动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访企问需”,归集就业岗位6.5万余个,举办“乐创乐业 就在嘉里”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191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8万余人次。三是激发创业带动活力。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做强创业载体,优化创业服务,持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直接扶持自主创业80人,带动(吸纳)就业278人,为各类创业实体(项目)减免场地租金和物管费用181.9万元。探索建成市级创业指导专家库,遴选129入库,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优质精细的创业指导服务。

二、就业帮扶多渠道,重点群体就业稳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岗位”。始终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开展就业帮扶月专项行动,持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募集优质见习岗位、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帮扶体系,多方位、多渠道、多形态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募集就业见习岗位1367个,开展就业见习107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96.47%,联系率1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脱贫人口就业“有出路”。采取岗位优先提供、项目优先吸纳、用工优先录用、公岗优先安置、技能优先培训等手段,有力促进脱贫劳动力应就业尽就业。今年以来,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6.9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5万人的93.06%。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0.81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全市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三是困难人员就业“有保障”。构建就业困难人员准入、退出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全覆盖摸底走访调查、大范围政策集中宣传、高频次举办招聘活动、针对性提供精准对接,量体裁衣式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全市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帮扶2.87万人次。

三、服务体系多维度,就业服务“零距离”

一是完善服务模式。围绕“需求导向、因地制宜、规范专业、融合高效”的建设要求,推广数智乐邻“煲”就业服务模式统筹“公共+市场”力量,打造1个市级线上零工平台、13个县(市、区)级零工市场、N个零工驿站的“1+13+N”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发布零工市场服务地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构建“城市15分钟、乡村5公里”就业服务圈,有效破解“零散、灵活、临时”等用工难题。今年以来,全市13个零工市场、198个零工驿站服务群众2.02万人次,0.68万名灵活从业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二是创新服务方式。以数字化为支撑,深入推广“互联网+就业”智慧化、信息化服务,在高校就业驿站、商业集中区、零工市场、车站等重要人流密集地,创新提供“刷脸找工作”“AI政策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等公共就业服务,“24小时不打烊”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匹配、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等服务1.53万余人次,促进企业和求职者“智能”匹配,就业服务“一网”快享。三是升级服务载体。全力开展创业孵化平台提质行动,搭建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四级创业服务园区联动机制,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一站式服务。增强创业孵化载体品牌招引,实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一体化,引入更多优质初创企业,切实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经济、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全市打造省级创业孵化基地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1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